創世記II__1-2亞伯拉罕__試驗(12章10節~14章)
C. 試驗III__動武(14章)
羅得被擄,迫使亞伯蘭捲入一場戰爭中,他將以怎樣的信心爭戰…
提摩太後書1:7「因為神賜給我們,不是膽怯的心,乃是剛強、仁愛、謹守的心。」
約書亞記1:9「我豈沒有吩咐你嗎?你當剛強壯膽!不要懼怕,也不要驚惶;因為你無論往那裡去,耶和華你的神必與你同在。」
1. 國際戰爭(14:1~12)
a. 戰爭原因:五王拒絕繼續「事奉」,選擇「背叛」以攔王基大老瑪。
l 四王的勢利範圍(四國聯軍)
是在迦南地以外__巴比倫及其鄰近一帶的地方以攔(美索不達米亞東面=伊朗)王基大老瑪為首、示拿(美索不達米亞南部的平原=巴比倫)王暗拉非以拉撒王亞略、戈印王提達
l 五王的勢利範圍(五國聯軍)
是在迦南地上__死海周圍和約但河平原一帶,所多瑪王比拉、蛾摩拉王比沙、押瑪王示納、洗扁王善以別、比拉(瑣珥)王
聖經中「所多瑪」(焚燒)和「蛾摩拉」(淹沒)二城以罪惡聞名,後來遭神審判而毀滅(18:20、19:24~25),而遺址可能是在死海海底。這五國都是後來神所要毀滅的五國,瑣珥則是因神憐憫羅得逃出所多瑪,前往居住其中而存留下來!
b. 戰爭過程:
l 四王出兵沿著約旦河谷東緣的南北大道,由北向南一路攻打,擊敗了「利乏音人、蘇西人、以米人、何利人、亞瑪力人、亞摩利人」都是身材巨大的民族,顯出四王軍力相當強大。
l 四王直攻打到五王擺陣的「西訂谷」就是「鹽海」就是「死海」,原為深陷之谷聚集約但河水成湖,那裏盛產「石漆」(瀝青),所以有許多「石漆坑」(瀝青坑)。五王也許是想利用地理上的天然優勢,作為防守的陷阱,但戰敗慌亂逃跑時,自己卻掉在坑裏。
c. 戰爭結果:
四王戰勝將一切所有的人口、財物、糧食都擄掠去了。羅得自己和其所有的也都被擄掠去了。
2. 亞伯蘭出兵(14:13~16)
a. 出兵原因:
l 羅得被擄
羅得被擄只因為「當時羅得正住在所多瑪」,雖然不知道羅得與亞伯蘭分開是不是錯誤(離開屬靈的榜樣、肢體、團契、教會)?但是搬進「所多瑪」與惡人同住、就是大大錯誤,結果與惡人一同「被擄」。神藉著這次的戰亂提醒羅得,也提醒我們與惡人同行(會被帶壞)的下場就是失去一切和自己的生命。
詩篇1:1「不從惡人的計謀,不站罪人的道路,不坐褻慢人的座位。」
l 亞伯蘭救援
「希伯來」字義是「來自遠處的」,古時「希伯來人」的稱號只是指外來的人,還不是指一個民族,所以亞伯蘭在那地是被看做外來的人,現在的話叫「新住民」。但是從戰爭中逃出來的人指明道姓的要找「希伯來人亞伯蘭」求救,可見寄居那地的亞伯蘭是有相當的名望、地位、能力,逃出來的人對他有所期待。
以弗所書1:1「神能照著運行在我們心裏的大力,充充足足的成就一切,超過我們所求所想的。」
b. 兵力來源:
l 自家
「家裏生養的精練壯丁318人」可見亞伯蘭家勢之大,足以和當時任何一個武裝部隊匹敵。
l 盟友
「曾與亞伯蘭聯盟」的「亞乃、以實各、幔利」是三兄弟亦是當地有力人士,想必也各自擁有家裏生養的壯丁,在這場事不關己的大戰中,依然願意出兵幫助寄居在「希伯崙」的亞伯蘭,可見他們的關係非淺。
羅馬書12:18「若是能行,總要盡力與眾人和睦。」與神和好的人就會盡力與眾人和睦。
c. 戰爭過程:
l 馬上出兵
亞伯蘭的軍隊沿著約旦河谷東緣,由「希伯崙」向上「直追到但」,我們看見他的膽識與過人之處:
「在夜間」表現出有智慧,懂得利用夜間的掩護,以發揮奇襲的效果;「自己同僕人」表現出有勇氣與膽量,親臨戰場迎敵;「分隊」表現出有組織與謀略;「又追到」表現出有體力和毅力,不達目的決不干休。
l 沒有求問神
之前饑荒下埃及,沒有求問神,是因為對神沒有信心,現在則是信心滿滿。
詩篇28:7~8「耶和華是我的力量,是我的盾牌;我心裡倚靠他就得幫助。所以我心中歡樂,我必用詩歌頌讚他。耶和華是他百姓的力量,又是他受膏者得救的保障。」
d. 戰爭結果:
l 亞伯蘭以少勝多,奪回所有的人口、財物、糧食;也救回羅得和其所有的人口、財物、糧食。
l 浩劫歸回的羅得有沒有回轉?在18:20「耶和華說:『所多瑪和蛾摩拉的罪惡甚重,聲聞於我。』」提到神要毀滅那城時,他還是住在所多瑪城中。為什麼還是去住在所多瑪?
i. 貪愛世界?
提摩太後書4:10「因為底馬貪愛現今的世界,就離棄我往帖撒羅尼迦去了,革勒士往加拉太去,提多往撻馬太去。」,羅得是貪愛所多瑪的什麼呢?
ii. 愛鄰如己!
彼得後書2:8「因為那義人(羅得)住在他們(所多瑪人)中間,看見聽見他們不法的事,他的義心就天天傷痛。」羅得為所多瑪傷痛,是否希望他們能悔改嗎?是否希望自己在他們當中能產生影響力嗎?
3. 王與亞伯蘭(14:17~24)
a. 所多瑪王與亞伯蘭(14:17、21~24)
所多瑪王跑了約2公里到北邊的耶路撒冷來,說是迎接亞伯蘭,其實是急於取回失去的人口與財物。依當時的條例,戰勝者可以將所虜來的一切據為己有。
l 無理、無禮「你把人口給我,財物你自己拿去吧!」依當時的條例,戰敗的所多瑪王已經是一無所有,更何況全部的財物人口(戰利品)又轉了一手都歸於亞伯蘭了。而原文所多瑪王居然用命令句說了六個字「給我人口,財產拿走」,顯出他的傲慢與無禮。
l 棄惡、榮神
「起誓」原文是「高舉我的手」表示慎重的發誓,亞伯蘭退回所多瑪王所有的一切,免得他說「我使亞伯蘭富足」。亞伯蘭知道他所有的財富、尊榮、榮耀(包括我們的一切所有),都是屬神的,他明白這次的勝利完全是出於神,所以他放棄因戰勝得來的聲望和財富,將得勝歸於「天地的主」。
提摩太後書6:17「你要囑咐那些今世富足的人,不要自高,也不要倚靠無定的錢財;只要倚靠那厚賜百物給我們享受的神。」
l 補貼、體貼
亞伯蘭雖然拒收戰利品,但爭戰中所花用的,和同伴應當取得戰利品的權利要扣除,亞伯蘭不剝奪其他人的權利,不替別人做主,這是值得我們學習與思考的。
羅馬書12:3「我(保羅)憑著所賜我的恩對你們各人說:『不要看自己過於所當看的,要照著神所分給各人信心的大小,看得合乎中道。』」
b. 撒冷王與亞伯蘭
l 同享宴席
「帶著餅和酒,出來迎接」意味著同享宴席,有慰勞意思。
l 祝福的話
「祝福」通常是位份高的給位份低的祝福,表示麥基洗德的身份高於亞伯蘭。
i. 讚揚亞伯蘭
「願天地的主、至高的神,賜福與亞伯蘭」因亞伯蘭在戰爭過程中有勇有謀有愛!
ii. 稱頌神
「至高的神把敵人交在你手裡,是應當稱頌的。」麥基洗德提醒亞伯蘭並非靠他自己打勝仗,而是靠神,要將榮耀歸給神。
l 獻上的心
「拿出十分之一來給麥基洗德」兩人在相迎的互動中,有感恩、有感謝、有宗教成份,麥基洗德代表神接受亞伯蘭的感恩,和獻給神的十一奉獻。
i. 感恩的心
亞伯蘭感謝「至高的神」將敵人交在他手中,使他得勝!
ii. 尊敬的心
「天地的主」天地都是屬神的,萬物也是屬神的,我們也都是屬神的。
c. 撒冷王「麥基洗德」預表基督
l 是君王也是祭司
以色列人是二權分立,「君王」是王權(行政權力)歸猶大支派,「祭司」是宗教權(宗教權力)歸利未支派。聖經中既是君王也是祭司的二人,前有舊約中的「麥基洗德」後有新約中的「基督」。
i. 是君王
希伯來書7:2「亞伯拉罕也將自己所得來的,取十分之一給他。他頭一個名繙出來就是仁義王,他又名撒冷王,就是平安王的意思。」而主耶穌也是公義平安之王。
以賽亞書9:6~7「因有一嬰孩為我們而生;有一子賜給我們。政權必擔在他的肩頭上;他名稱為『奇妙策士、全能的神、永在的父、和平的君』。他的政權與平安必加增無窮。他必在大衛的寶座上治理他的國,以公平公義使國堅定穩固,從今直到永遠。萬軍之耶和華的熱心必成就這事。」
ii. 是祭司
希伯來書6:20「作先鋒的耶穌,既照著麥基洗德的等次成了永遠的大祭司。」是永遠長存的,永不更換的。因為他是長遠活著,替他們祈求,凡信靠祂的人,必得拯救。
l 神的特質
希伯來書7:3「他(麥基洗德)無父,無母,無族譜,無生之始,無命之終,乃是與神的兒子相似。」「麥基洗德」當然有父母、有族譜、有生日、有死期,聖經中不提乃是預表基督的神性。